duches

莫说蝴蝶梦

停雲:

纪念范瑞娟老师 


稿子是之前的旧稿当时写到一半不知道干嘛去了……仓促修补发出来 不成敬意


致敬永远的梁山伯和祝英台


 


去天蟾逸夫看方亚芬吴凤花版的梁祝,已经是快一年前的事了。明明是一部从小到大看了很多遍唱词基本烂熟于心的经典之作,现场再看一次依然非常震撼。不过并不打算写观剧repo(毕竟过去好久了细节记不清),随意谈谈关于梁祝故事本身的感想。


 


最初的梁祝故事,是这样子的:


英台,上虞祝氏女,伪为男游学,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。山伯,字处仁。祝先归。二年,山伯访友,方知其女子,怅然如有所失。告其父母求聘,而祝已字马氏子矣。山伯后为鄞令,病死,葬鄮城西。祝适马氏,舟过墓所,风涛不能进,问知山伯墓,祝登号恸,地忽逢裂陷,祝氏遂并葬焉。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。


这段文字的出处颇有争议,一说出自晚唐《宣师志》,一说是宋代《忠义王庙记》,不过我暂时也不想关心这种考据的工作。此时梁祝故事已初具雏形,其基本模式是:乔装求学、同窗共读、英台先归、山伯求聘不成病逝、英台哭灵、梁祝合葬,后来诸多版本的改编中都保留了这些核心因素,而流传最广的“化蝶”倒是后来加上的。


对比梁祝故事的变迁过程,山伯的形象经历了不小的变化,游离在传统追逐功名的书生和呆头鹅痴情人中。或许归根到底是因为山伯为何始终没有发现英台是女儿身这个bug难以修补,需要牺牲一些人设去圆回来。而英台的形象,却一直是相当明晰的——不管是最初乔装改扮求学,还是最后拒为马家妇殉情而死,甚至在川剧中还出现了《英台骂媒》的桥段,英台的勇是梁祝故事最吸引人也是最具标志性的一道亮色。


 


谢安琪有首歌叫做《祝英台》,我觉得词写得蛮有意思的:


“为什求觅到所爱 / 必先要死去活来 / 乞讨无障碍对待 / 为什求活到精采 / 须将女身卸下来 / 自我盖掩不自爱 / 会否等得见未来 女共男 均等竞赛 / 为什求觅到所爱 / 必先要装笑扮呆 / 苦哀求别人慷慨 / 为什求活到精采/ 须将衬衣卸下来/ 露背坦胸不自爱 / 会否等得见未来女共男均等竞赛。”


用女权的角度去诠释梁祝故事,联系上“再细想今天这一代有哪种性别得偏爱”的时代背景,乍一听的确颇有新意。但是我总觉得梁祝的魅力不在于它反映了怎样深刻的社会议题,讲了一段怎样具有政治意义的反抗封建婚姻历程。梁山伯和祝英台不是斗士,而是痴情人啊;梁祝故事也不太适合说理,合该做风花雪月一段传奇。


 


客观来讲,我并不觉得悲剧比起喜剧来,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。但从个人角度而言,的确是悲剧更令我着迷。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传统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总给我种自欺欺人的感觉,一方面多用机缘巧合来推动情节发展(毕竟无巧不成书),另一方面重大矛盾的解决常常是依赖更高一层的角色(皇帝或鬼神)的介入。


世事维艰,更需要用戏台上的热闹圆满去冲淡一点生活中独自咽下的艰辛苦涩。鸳梦重温、破镜重圆,说破了都是一厢情愿。戏看得多了,美梦也有清醒时——那台上可不仅仅有多情的焦仲卿与梁玉书,多得是陈世美和王魁之流呀。


所以更能感受到山伯的可爱。呆头鹅般的书生,有些傻傻愣愣的,像一泓能看清水底卵石游鱼的山泉,心思都通透明白地呈给你看。同时又痴情如斯,楼台会惊闻噩耗悲愤成疾,竟命赴黄泉,将生命定格在了对爱情的崇高守卫上。


 


每每听到断肠的也是这一折《楼台会》呀。看现场的时候和隔壁老奶奶抱头痛哭了好几次……


 


祝英台:久别重逢梁山伯,倒叫我又是欢喜又伤悲。喜的是今日与他重相会,悲的是美满姻缘已拆开。但见他喜气冲冲来访九妹,我只得强颜欢笑上楼台。


 【梁祝二人喜忧对比,真真叫人心碎。】


祝英台:梁兄,请坐。


梁山伯:贤妹请坐。


祝英台:梁兄,你我长亭分手,别来可好?


梁山伯:好啊!贤妹家居,想必安适?


祝英台:托梁兄之福,也还好……梁兄此来是路过,还是特到?


梁山伯:愚兄乃特地到此,噢。一来与仁伯大人请安,二来想望望你家九妹。


【这几句平常寒暄之语,似太薄了些,放在这出楼台会里却有千钧之重。】


祝英台:九妹……


梁山伯:哎,是啊。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,你说家有小九妹,长亭上面做的媒,愚兄是特地登门求亲来。


祝英台:梁兄啊,你道九妹是哪一个?就是小妹祝英台。


梁山伯:愚兄知道。就是贤妹啊!梁山伯与祝英台,前世姻缘配拢来。


祝英台:见他欢笑我心碎,他怎知爹爹已将我终身配。


【先知者背负沉重心事,一无所知的山伯倒还能多欢喜一阵。】


梁山伯:久别重逢应欢喜,你因何脸上皱双眉?


祝英台:梁兄啊,我有一件伤心事,要想明说……口难开。


梁山伯:嗳,你我之间还有什么话不能讲的?尽说无妨。


祝英台:梁兄……


梁山伯:何事?


祝英台:自从小妹别你归来,


梁山伯:哎,


祝英台:爹爹作主……


梁山伯:哎哎,


祝英台:已将小妹的终身……


梁山伯:啊?


祝英台:许配马家了!


梁山伯:马家……马?


祝英台:马太守的儿子马文才……梁兄,梁兄……


梁山伯:英台,你、你……你好!你在长亭自作媒,说道家有小九妹,既然九妹就是你,你为何又许马文才?


祝英台:梁兄啊,难道你小妹心意尚不知?我岂愿嫁与马文才!


梁山伯:好啊,贤妹啊,我与你山盟海誓情义在,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,你父亲做主许马家,就该快把亲事退。


祝英台:我也曾千方百计把亲退,我也曾拒绝马家聘和媒,怎奈是爹爹绝了父女情,不肯把马家亲来退。


梁山伯:噢!你父不肯把亲退,我梁家花轿先来抬!杭城请来老师母,祝家厅上坐起来,聘物就是玉扇坠,我紧紧藏在袖管内。玉蝴蝶、玉扇坠,难道不能夫妻配?


祝英台:玉蝴蝶、玉扇坠,蝴蝶本应成双对。岂知你我自做主,无人当它是聘媒。


梁山伯: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,我与你生死两相随。我要写成冤状当堂告,(祝英台:告?)头顶状纸进衙内,(祝英台:告谁?)就告你父祝员外,他不该欺贫爱富图赖婚姻犯大罪,再告那仗势欺人马文才。(祝英台:马文才?)活夺我爱妻该有罪。我一张状纸进衙内,倘若为官是清正,只断拢来不断开。


祝英台:梁兄,梁兄你句句痴心话,小妹寸心已粉碎。你可知堂堂衙门八字开,官官相护你总明白。那马家有财又有势,你梁家无势又无财,万一你告到衙门内,梁兄你于事无补要先吃亏。梁兄啊,梁门唯有你单丁子,白发老母指望谁?我英台此生已无望,梁兄你另娶淑女……


梁山伯:我哪怕九天仙女都不爱!


祝英台:梁兄你特地到寒舍,小妹无言可安慰,略备水酒敬梁兄……


梁山伯:想不到我特来叨扰这酒一杯。


 【言尽意无穷。我来岂是为讨你一杯酒喝?既不能成眷属,再好的酒都是穿肠毒药。】


祝英台:记得草桥两结拜,同窗共读有三长载,情投意合相敬爱,我此心早许你梁山伯。可记得你看出我有耳环痕,使英台脸红耳赤口难开;可记得十八里相送长亭路,我是一片真心吐出来;可记得比作鸳鸯成双对;可记得牛郎织女把鹊桥会;可记得井中双双来照影;可记得观音堂前把堂拜;我也曾留下聘物玉扇坠,我是拜托师母做大媒,约好了相逢之期七巧日,我也曾临别亲口许九妹,我指望有情人终能成眷属,想不到美满姻缘两拆开。啊梁兄啊,我与你梁兄难成对,爹爹是允了马家媒;我与你梁兄难成婚,爹爹收了马家聘;我与你梁兄难成偶,爹爹饮过马家酒。梁兄啊,爹爹之命不能违,马家势大亲难退。


梁山伯:英台说出心头话,我肝肠寸断口无言,金鸡啼破三更梦,狂风吹折并蒂莲。我只道有情人终能成眷属,谁又知今生难娶祝英台,满怀悲愤无处诉啊……


祝英台:梁兄……


梁山伯:无限欢喜变成灰!


祝英台:梁兄啊,你千万珍重莫心灰。梁兄啊,这种种全是小妹来连累。


梁山伯:贤妹,愚兄决不怨你。我为你……一路上奔得汗淋似雨啊!


【神来之笔,言尽山伯之痴心,听至此处实在不由得潸然泪下。


对比十八相送和回十八,当初的糖都成了玻璃渣。


山伯满腔欢喜提亲来,一路上怀想过书房共读三长载的无数甜蜜,也必然畅想过得成眷属之后的美好未来。心急如焚想见到佳人,才回奔得“汗淋如雨”啊。】


祝英台:梁兄……


梁山伯:贤妹妹,我想你,神思昏昏寝食废。


祝英台:梁哥哥,我想你,三餐茶饭无滋味。


梁山伯:贤妹妹,我想你,衣冠不整无心理。


祝英台:梁哥哥,我想你,懒对菱花不梳洗。


梁山伯:贤妹妹,我想你,提起笔来字忘记。


祝英台:梁哥哥,我想你,东边插针寻往西。


梁山伯:贤妹妹,我想你,哪日不想到夜里。


祝英台:梁哥哥,我想你,哪夜不想到鸡啼。


梁山伯:你想我,我想你,今世料难成连理。


 【十相思,缠绵凄切婉转断人肠】


梁山伯:辞别贤妹回家门。


祝英台:梁兄,你这个样子。我……


梁山伯:我……我死在你家总不成。


【又一泪点,哭到难以自已】


祝英台:梁兄啊,你休说伤心话,我肠欲断心欲碎,你是好好来望我,我反而累你得病归。梁兄啊,你千万要保重,今日别后你何时来?


梁山伯:回家病好来看你,只怕我短命夭殇不能来。倘若我有长和短,就在那胡桥镇上立坟牌。


祝英台:立坟碑,立坟碑,梁兄你红黑二字刻两块,那红的刻着我祝英台,那黑的刻着你梁山伯。我与你生前夫妻不能配,梁兄啊,我就是死也要与你同坟台。


梁山伯:贤妹,愚兄告辞。


祝英台:梁兄,让小妹来送你一程。梁兄啊……


 


既然说是为了纪念范瑞娟老师,便再多说几句我所了解的越剧《梁祝》创作史。越剧版梁祝的首演是袁雪芬和马樟花的《梁祝哀史》,后来袁雪芬和范瑞娟再演的时候改过一次,由南薇导演(关于梁祝剧本的功劳之争也众说纷纭啦无从考起),主要是十八相送、回十八、访祝楼台会、山伯临终、英台吊孝五个折子戏,解放后又加了三载同窗等戏。范瑞娟老师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山伯临终那场里为了表现期缠绵悲伤,创造出了“弦下调”(虽然我并不懂这些戏曲声韵知识)。后来的电影梁祝也是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,就像提起红楼梦我第一反应的演员永远是徐(玉兰)派王(文娟)派,《梁祝》的官配似乎也就应该是袁范版(但其实范瑞娟傅全香版的似乎更为流行,陈飞、陈颖演的英台也都相当出彩)。


非常幸运,我看的这场《梁祝》恰好是正宗的袁范版。方亚芬可以说是袁派中兴最优秀最重要的传承者,端庄的闺中小姐最合她的气质(譬如演崔莺莺的她若居第二我实在想不出有谁当得了榜首)。吴凤花又是有名的戏疯子,她有油彩过敏但即使上妆脸色会变黑,也照旧停不下唱戏。她一上台简直是神采飞扬,又不完全是山伯那种温吞的书卷气,这样的山伯谁会不爱呢。


 


经典之作便是有这样扣人心弦的魅力吧,不管是第几遍听“我家有个小九妹”,梁祝都能让我像第一回看时一样感动。


唱罢秋坟愁未歇,春丛认取双栖蝶。


 

评论

热度(2)